洗 心 岛 文 化
PSI-HEART ISLAND CULTURE

沙盘游戏学术公开讲座
荣格学术月系列讲座
图片

沙影心象——多拉·卡尔夫诞辰120周年纪念

暨洗心岛文化&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与沙盘游系列学术讲座

图片

发展至今日,沙盘游戏已是最为应用广泛的心理咨询技术之一。沙盘游戏不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以整合意识与无意识为目标的沙盘游戏也可以帮助我们自性的成长和心性的发展,以获得真实的自性化体验。


沙盘游戏创始人多拉·卡尔夫1904年12月21日出生于瑞士,本月的21日正是卡尔夫诞辰120周年。在此之际,洗心岛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收到了一封来自多拉卡尔夫之子,同时也是著名沙盘游戏治疗师马丁·卡尔夫的来信,由此揭开此次活动的帷幕:           


马丁·卡尔夫:

致所有中国沙盘游戏同仁的邀请信


图片


值此纪念沙盘游戏疗法创始人多拉·卡尔夫(Dora Maria Kalff)女士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期望以数场圆桌会议来表达对她的敬意。此次活动将由我和众多ISST资深沙盘游戏治疗师担任演讲者,由申荷永教授组织和主持,届时还有众多CSST的沙盘游戏师参与。


诚然,2024年12月21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我们有理由在此时赞扬多拉·卡尔夫对荣格心理学的卓越贡献。


她的成就在于创造了沙盘游戏疗法,将身体这一元素巧妙地融入荣格心理学之中。沙子如同身体,能被触摸、塑造、改变,反过来,这也激发了来访的身体感受与情绪共鸣。如果我们将其放在语言分析的语境中,这是一个颇具革新性的元素,重新构建了分析师与被分析者之间的移情关系。于是,沙盘便成为治疗师与来访之间的过渡空间,一个来访或来访得以体验自性显现的领域。


众所周知,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Margaret Lowenfeld)在儿童心理治疗(及后来扩展到成人)的贡献在于,她为治愈性游戏提供了沙子和象征。因此,我们可以将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视作沙盘游戏疗法问世的另一重要源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荣格建议多拉·卡尔夫前往英国向洛温菲尔德学习。他的愿景是希望多拉开发出一种专为儿童心理学设计的工具,但如我们所见,这种方法对成人同样有效。


多拉·卡尔夫独特的方法还体现于她能够以专注的心态与来访同在。她以不评判、充满正念的方式临在的能力,通过她自己的正念实践得到了提升,例如通过道家的呼吸练习,在接诊来访之后恢复身心。提起沙盘游戏疗法的第三个源泉——多拉·卡尔夫对东方冥想传统的深厚兴趣,也显得合情合理。


此外,凭借多拉·卡尔夫吸引来的众多国际学生,沙盘游戏疗法真正成长为一个国际性运动。她曾受邀访问东西方多个国家,并在她位于瑞士佐利孔的家中举办过无数次国际研讨会。1985年,这一系列活动促成了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的成立。沙盘游戏的全球性特质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平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纵观沙盘游戏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它自诞生之初便展现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实体。在多拉·卡尔夫的时代,一些日本治疗师就建议在治疗中使用沙盘,并由父母、孩子甚至治疗师共同创造场景,甚至将整个游戏过程进行录像保存。总体而言,多拉·卡尔夫认为,沙盘游戏首先是一个个体化工具,因为她感受到,唯有在个体化的设定中,深刻的内在过程方能被激发,从而促成自性的显现。


然而,其他治疗师也提出了值得探讨的不同用途。沙盘游戏在结合眼动脱敏疗法(EMDR)或躯体体验疗法(SE)等方法应用时获得了新的启迪。在我看来,无论是在治疗还是督导中,沙盘游戏都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推动治疗师和来访双方对感知和情感的正念时刻。此种方法致敬了沙盘游戏的起源,即多拉·卡尔夫之正念临在,并建议通过创新途径来推动。我在最近的书《沙盘游戏治疗的新旧视野:正念与神经科学》(Routledge 2022)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因此,在本次纪念讲座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致敬多拉·卡尔夫所带来的沙盘游戏疗法,还要庆祝这一既跨越众多文化界限,又对新方法持开放态度的“生命体”。我们很期待聆听各位沙盘游戏治疗师分享你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体验沙盘游戏作为一个生动治愈工具的宝贵经验,诚邀您将自己的心得和疑问带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马丁·卡尔夫
佐利孔
2024年11月21日


As Dora Kalff, the founder of Sandplay Therapy was born December 21, 1904, it has been suggested to celebrate this event with a roundtable meeting, with me as the presenter and Prof. Shen as the host, and other invited guests of CSST as main participants.


Indeed, December 21, 2024, is a special occasion and it is worthwhile to celebrate Dora Kalff’s contribution to Jungian psychology at this point.


The merit of Dora Kalff of having created Sandplay Therapy is that she added the body to Jungian Psychology. The Sand is like a body, to be touched, molded, shaped, and in turn also activates body sensations and connected emotions in the client. It is, if we consider verbal analysis, a new element that is added. This element reshapes the transference between analyst and analysand. Thes the sand tray becomes a transitional space beyond therapist and patient, a space where the patient or client can experience his or her emerging self.


As we all know, it has been Margaret Lowenfeld’s contribution to psycho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later also adults to provide sand and symbols to engage in healing play.


Thus, it is Margaret Lowenfeld which we can consider as the second root for Sandplay Therapy. It is very meaningful that it has been Jung himself who had suggested to Dora Kalff to study with Lowenfeld in England. Hin vision was that Dora Kalff would develop a tool for child psychology, but as we know, the method proves also to be helpful for adults.


Dora Kalff’s approach to Sandplay also involved her unique capacity to be mindfully present with her clients. Her own capacity to be present in a non- judgmental, mindful way has been enhanced through her own meditation practice, using for example a Daoist breathing practice, to restore her energy after seeing a patient.   Therefore, it is only right to also speak of a third root of Sandplay therapy, nurtured by Dora Kalff’s deep interest in Eastern contemplative traditions.


Sandplay Therapy moreover, based on the variou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ora Kalff had been able to attract, became a truly international movement. She had been invited by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est and East and a she held many seminars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her home, Hinterzünen 8., in Zollikon, in Switzerland. 1985 thi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andplay Therapy, ISST. This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of Sandplay has become a very enriching aspect for the way Sandplay is practiced worldwide.


Sandplay in its history has, as it has been from its beginning, remained a living entity. Already at her time, some Japanese therapists, suggested Sandplay to be used in sessions where parents, the child and even therapist created a scene together, all being filmed by video. In general, Sandplay in the view of Dora Kalff mainly and foremost is a tool to be used in an individual way, as she felt that only this setting could spark off a deep inner process leading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self.   However, others have suggested different uses, which are interesting to explore.   Sandplay has also profited in its application by a combined use with methods such as EMDR or Somatic Experiencing (SE). Personally, I have suggested that both in therapy and supervision Sandplay can profit from specific ways to encourage moments of mindfulness of sensation and emotions both on the side of the therapist and the client. This approach honors the origins of Sandplay, Dora Kalff’s own use of mindful presence and suggests to enhance this part in new ways. I have outlined this in my recent book “Old and New Horizons of Sandplay Therapy, Mindfulness and Neuroscience. Routledge 2022.


Thus, in our celebration we could both reflect on Sandplay as brought about by Dora Kalff and celebrate Sandplay as a living entity crossing many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being open to new nuances of how it can be used.   It would indeed be useful to hear from various Sandplay therapists how they experience Sandplay as a living healing tool i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us, you are invited to contribute your own experiences and questions to our panel.


Martin Kalff, Zollikon, November 21, 2024


为纪念沙盘游戏疗法创始人多拉·卡尔夫(Dora Maria Kalff)女士诞辰120周年,表达对卡尔夫女士的崇高敬意。洗心岛文化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学会(CSST)将举行四场盛大的公开圆桌讲座。


本次纪念讲座,我们邀请到多拉·卡尔夫之子,同时也是著名沙盘游戏治疗师马丁·卡尔夫(Martin Kalff,瑞士),以及曾跟随多拉·卡尔夫学习,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沙盘游戏治疗师的山中康裕(Yasuhiro Yamanaka,日本)、贝蒂·杰克逊(Betty Jackson,美国)、乔治·拉舍(Joerg Rasche,德国)、里斯·泷·幸子(Sachiko Taki Reece,日本)。


同时也邀请到了曾间接受训于卡尔夫的著名沙盘游戏治疗师申荷永(中国)、伊娃·帕蒂斯·肇嘉(Eva Pattis Zoja,意大利)、玛丽亚·肯德勒(Maria Kendler,瑞士)、特蕾莎·福克斯·阿佩尔曼(Theresa Foks-Appelman,荷兰)等,以及蔡成后、尹芳、蔡宝鸿等诸多CSST资深沙盘分析师,欢迎各位沙盘游戏同仁,及广大心理学相关工作者和爱好者,共同参与讲座讨论。


本活动由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学会(CSST)主办,洗心岛文化承办,同时也感谢江西省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专委会、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沙盘游戏专业委员会等提供支持。


▼讲座信息见海报▼

图片


*篇幅原因仅展示嘉宾部分头衔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沙盘游戏的缘起与本义 —— 山中康裕、贝蒂·杰克逊、里斯·泷·幸子、申荷永、穆旭明


讲座一:《沙盘游戏的缘起与本义》


讲座时间:

2024年12月7日(周六)10:00-12:00


讲座大纲:

1.回忆多拉·卡尔夫,讲座者与多拉·卡尔夫的故事;

2、多拉·卡尔夫、沙盘游戏理论对讲座者专业成长的启迪;

3、多拉·卡尔夫的学术贡献及其时代意义;

4、沙盘游戏的核心治愈因素;

5、如何继承多拉·卡尔夫和沙盘游戏的内在精神。


讲座嘉宾:

图片

山中康裕

(Yasuhiro Yamanaka)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创办理事

曾跟随沙盘游戏创始人多拉·卡尔夫学习


图片

里斯·泷·幸子

(Sachiko Taki Reece)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教学资质成员(TM)

曾跟随沙盘游戏创始人多拉·卡尔夫学习


图片

贝蒂·杰克逊

(Betty Jackson)

国际沙盘游戏学会(ISST)常务理事、教学资质成员(TM)

曾跟随沙盘游戏创始人多拉·卡尔夫学习


图片

穆旭明

师从山中康裕先生,并曾直接受教于河合隼雄先生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中国学会(CSST)沙盘游戏分析师


图片

申荷永

心理学教授(曾任职华南师大、复旦大学、澳门城大)

IAAP暨ISST中国学会(CSAP/CSST)首任会长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 伊娃·帕蒂斯·肇嘉、玛丽亚·肯德勒
、希瑟·莱斯利·斯旺、尹芳 【沙影心象】

讲座二:《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讲座时间:

2024年12月14日(周六)19:00-21:00


讲座大纲:

1.自由与受保护空间的内涵、外延及在沙盘游戏临床工作中的使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2.沙盘游戏中的象征与转化,沙盘中象征理解的临床原则及工作方法;

3.沙盘游戏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结合与发展;

4.现代心理治疗框架下,沙盘游戏工作的原则、思路和方法。


讲座嘉宾:

图片

伊娃·帕蒂斯·肇嘉

(Eva Pattis Zoja)

国际表达性沙游工作学会(IAES)创始人

国际沙盘游戏学会(ISST)沙盘游戏分析师


图片

玛丽亚·肯德勒

(Maria Kendler)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教学资质成员(TM)

临床心理咨询师瑞士沙盘游戏治疗学会(SGSST)主席、教学资质成员


图片

尹芳

大理大学副教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学会(CSST)副会长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将在12月21日 19:00 直播
多拉·卡尔夫诞辰120周年纪念——沙盘游戏的传承与发展
马丁·卡尔夫、申荷永、蔡成后

讲座三:《多拉·卡尔夫诞辰120周年纪念——沙盘游戏的传承与发展》


讲座时间:

2024年12月21日(周六)19:00-21:00


讲座大纲:

1.纪念多拉·卡尔夫120周年诞辰的意义,对多拉·卡尔夫的回忆;

2.多拉·卡尔夫的生平,及多拉·卡尔夫与其他心理学大师的交流(荣格、洛温菲尔德等);

3.多拉·卡尔夫与沙盘游戏的创立与发展,及沙盘游戏的核心治愈因素;

4.沙盘游戏分析师的核心能力,如何胜任沙盘游戏工作;

5.沙盘游戏分析师如何继承和发展多拉·卡尔夫的学术和精神遗产;


讲座嘉宾:

图片

马丁·卡尔夫

沙盘游戏疗法创始人多拉·卡尔夫之子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创办成员


图片

申荷永

心理学教授(曾任职华南师大、复旦大学、澳门城大)

IAAP暨ISST中国学会(CSAP/CSST)首任会长


图片

蔡成后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学会(CSST)会长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将在12月28日 19:00 直播
沙盘游戏的未来与展望一中国文化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结合 | 乔治·拉舍、特蕾莎·福克斯·阿佩尔曼申荷永、蔡成后、蔡宝鸿

讲座四:《沙盘游戏的未来与展望——中国文化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结合》


讲座时间:

2024年12月28日(周六)19:00-21:00


讲座大纲:

1.沙盘游戏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沙盘游戏的多学科交叉,神经心理学、表达性艺术、社会学、哲学交融下的沙盘游戏工作;

3.沙盘游戏的跨文化视角及多元化使用方式探索;

4.沙盘游戏的中国文化基础,及沙盘游戏工作的本土化思考和应用;

5.沙盘游戏分析师职业化的探索、成果及未来展望;

6.沙盘游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展望。


讲座嘉宾:

图片

申荷永

心理学教授(曾任职华南师大、复旦大学、澳门城大)

IAAP暨ISST中国学会(CSAP/CSST)首任会长


图片

乔治·拉舍

(Joerg Rasche)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前副主席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教学资质成员(TM)


图片

特蕾莎·福克斯·阿佩尔曼

(Theresa Foks-Appelman)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理事会成员及教学资质成员(TM)
荷兰沙盘游戏学会(NVST)创始成员、理事会成员


图片

蔡成后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学会(CSST)会长


图片

蔡宝鸿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学会(CSST)秘书长

广东省心理分析研究会沙盘游戏咨询师评委会常委


在此盛会来临之际,我们诚挚地欢迎沙盘游戏领域同仁、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分析工作者、相关领域研究者、以及对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和心理学感兴趣的爱好者等各界人士参加本次系列学术讲座。


本系列若有讲座时间、报告嘉宾调整将另行通知。



今日推荐

2025级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两年课程

▼限时优惠▼

图片
图片

图片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

marketing@psyland.cn



★执手为友 正心诚意★


图片


六十三年前的六月六日,古斯塔夫•荣格去世,他的同事及好友Aniela Jaffé(安妮拉·亚菲)描述他去世的时候为 “in great peace.”


那一天,苏黎世事先的天气预报,本来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然而,下午开始,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尽管可以视为巧合;然而,有一个闪电,击中了荣格家(苏黎世库斯纳赫特航海路228号)院子里的大树;这是荣格房屋的奠基树;被闪电击中后着火,不久也死去。


Barbara Hannah(巴巴拉•汉娜)将此巧合的故事,写入了书籍《荣格的工作与生活》。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情结与智慧:心理分析师如何与情结相处 | 申荷永、John Beebe, Carolyn Bates


图片

荣格和弗洛伊德分裂以后,他想标识自己的学派,那么它最初的名称不叫分析心理学,叫情结心理学,足见情结的重要性。


关于情结,荣格曾写道:

通往无意识的 “王者大道”,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梦,而是情结,情结是梦和症状的缔造者。


这条道路也没有那么 “高贵”,因为情结所指出的路更像一条崎岖而迂回的罕见的小路,且常常迷失于灌木丛中,通常它不是把我们引向无意识的中心,而是让我们错过无意识。


在情结暂时代替自我的状态下, 我们看到一个很强的情结具备一 个独立人格的所有特征。由此, 我们有足够理由把情结类比为一 个较小的二级头脑,尽管不为意 识所知,但其运作的企图故意与 个体的意识企图相反。


情结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没有器质性原因的、所谓的“想象” 的疼痛,却像真实的疼痛一样伤 害人;即使病人自己、他的医生和 日常说法一致断言那只不过是“ 想象”,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没有丝 毫消失的迹象。


被称为智者的四位瑞士荣格心理分析之一的Murray Stein认为:

分析师要做的事情,则是探索来访者的情结被藏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与怎样的过去有关。通过与来访者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试图让情结得到疏通,将这些情结所携带的能量慢慢地释放出来,这样这些能量就会不再会对意识生活造成扰动,而是变成普通的记忆涌现出来。


因此我们的分析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去将这些无意识的情结意识化,使得这些情结对于意识自我的支配力逐渐减少,来访者也能更好地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选择、追求和方向。当情结越来越多地得到觉察,我们也更不容易被过去的情结所掌控。


也就是说,当我们越是能够意识到这些情结,去了解它背后的过去,以及它所携带的能量,我们就更不容易被它所掌控。


图片

为纪念荣格逝世,洗心岛文化携手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在每年6月举办“荣格学术月”公开学术研讨讲座,以探寻荣格心灵宝藏的密码。


2024年荣格学术月主题:

荣格之旅:穿越情结的心灵探索


“荣格学术月”系列公开讲座安排

图片


图片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情结与智慧:心理分析师如何与情结相处 | 申荷永、John Beebe, Carolyn Bates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如何真正富有:金钱情结与人生价值焦虑 | 王峘、严和来、广梅芳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伴侣为何让人受伤:亲密关系中的情结与自我认同 | 李英、胡艾农、蔡成后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家庭中的权力情结:父性、母性与人的成长Luigi Zoja, Andrew Samuels, Emilija Kiehl
图片